来源:巨会读(ID:juhuidu)授权转载

  作者:江云飞

 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老王父子的故事。他们不是那对著名的父子搭档,而是我的老乡。

  真实的企业故事,往往比理论更加复杂和精彩。

1

  老王有一家汽配公司,为奔驰、宝马、通用、福特等著名品牌配套,年收入20多亿元,利润超过2亿元。他自己是虔诚的基督徒,为人诚信正派。

  几年前,老王作为财务投资者,参股了一家上游汽配厂­。对方老板老李上门拜访老王说,你反正要买零配件的,不如也从我这买一些吧?

  老王欣然同意,叫来采购部的负责人,当面交待了事情。

  几个月后,老王老李又见面了。老李抱怨说事情没办成。

  老王叫来采购部负责人问询。采购部负责人说,哎呀,老李厂里提供的样品,10个有6个不合格,远不如现有的供应商。

  老李很不服气。以他对竞争对手的了解,自己的产品质量是远胜于对方的。

  老王问老李,是不是没给采购人员回扣?老李说,给了啊,只是我能给的远不如竞争对手多。

  一晃几年过去,老李的企业都上市了,这笔供货生意还是没做成。

  我很纳闷,怎么就没办成呢?

  我问老王,明知道采购人员吃回扣,为什么不炒鱿鱼?老王苦笑摇头说,换谁都一样,这个好歹还熟一些,知道他的底限。

魔笛离队皇马10号战袍留悬念:2大接班人浮现姆巴佩热门(姆巴佩宣布离队前往皇马)

  我追问,你在老李供货这件事上,为什么不拆穿谎言,压制他一下?老王说,撕破了脸,这人就不能用了;既然还用就要留一分。

  这是第一个故事。

2

 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老王的儿子小王的。

  七年前,小王大学毕业后,按老王的意思要子承父业,到老王厂里上班。依套路,他要先从基层做起,到各个部门轮岗。

  我刚认识小王的时候,他已在厂里呆了一年多,轮了好几个部门了。

  奇怪的是,这位“太子爷”总是两眼无神,胡子拉碴,跟我抱怨说不想去厂里,不想接班了。三年前,他终于彻底不干,自己创业做甜品生意去了。

  我原本一直以为,这位80后的“太子爷”之所以出走,是因为不喜欢制造业。这符合时下二代不接班的典型戏码。

  前几天再见到小王。小伙子意气风发,说自己的甜品厂已经是必胜客、星巴克的供货商,2016年收入接近1个亿,今年打算上新设备扩大产能,正在探索终端开店。当然,创业多艰辛,不在话下。

  后来又说起他们家的汽配厂,便回到当年为什么离开的问题。令我惊讶的是,他说是因为在厂里太憋屈,被人处处压制,受不了。

  我一下来了兴趣:“太子爷”不是应该到处受恭维,大家众星捧月一般的么?这位怎么会有如此奇葩的经历?细说之下,才知道另有一番原委。

  老王让小王接班,先要下基层锻炼,一是熟悉各个流程环节,二是要熟悉人,所以就先要在各部门轮岗。

  小王发现,无论自己到了哪个部门,员工总是从上到下团结起来,一致挤兑他;明里拿技术问题削他面子,暗里更是处处为难,巴不得他早点滚到其他部门。

  最让小王痛心疾首而又无可奈何,最终心灰意冷的例子,恰好也是跟采购有关。

  他发现一个关键零部件只有一个供货商,而且价格偏高,于是他找到一家美国企业在国内的工厂来提供部分货品。

  跟老李相同的剧情又发生了:样品检测结果显示次品太多,10个里面6个有问题,远不如现在的供应商。

  小王一怒之下跑到实验室,花了5个小时重做测试,结果只有一个样品有点小问题。他跟老王商量后,最终以分散采购来源、确保供应安全的理由增加了这家供应商。

  新的供应商是进来了,但此后采购部、技术部的人总是明里暗里各种刁难,采购比例一直很低。

  总之,别家的“太子”下基层轻松神气,而这位的四年是受气受累,孤军奋战,到处受排挤,毫无成就感。

  跟父亲诉苦?没有用。老王也就跟他说一些利益平衡啦,要有大局观、大度量啊等等大道理。

  小王想到以后一辈子要跟这伙人斗智斗勇的苦难日子,不寒而栗。最后忍无可忍,于是破门而出,自立门户。虽然创业很艰辛,但自己找的合伙人相互信任,各管一块,简单痛快多了。

3

  老王父子的故事我一度百思不得其解。

  我一直在国企,觉得如果这些发生在国企,好像理所当然。但发生在民企,霸道总裁居然不发威裁人,接班太子被排挤受气出走,就有点超越常识了。

  首先,以行业地位、客户、利润率等指标来看,老王的厂子绝对是业内一流。但问题好像也多多:采购们都明目张胆吃回扣,技术部在供应商样品检测中明目张胆地造假,各部门搞小团伙排斥监管……这样的企业,是怎么成为一流的?!

  其次,老王自己绝对人品一流,视企业为生命,对家人、对朋友的品格要求也很高,怎么就容忍了手底下有这么一帮人搞小团伙胡作非为?

  但仔细想想,却又在情理之中。

  老王的管理重心在于技术和品质。他初中毕业,但干这一行30余年,讲到产品技术总是非常自豪,平常在实验室一呆十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,主打产品都是自己带着技术部的员工没日没夜打熬出来的。

  老板拼命,技术人员们也不含糊,公司产品开发有一手,否则也打不进德国人的配套体系。

  他对于质量的要求更是变态。一个产品,德国人检测后说噪音太大,老王二话不说,斥巨资100万欧元,按德国人要求买了一台检测噪音的仪器。反复试验,改进工艺,硬是把噪音降下去了。

  其实,德国人对那个产品的需求一年也就几千万而已,但其他产品在此过程中也受益于工艺的改进,产品质量整体提高了。

  只要技术保持先进,品质一流,技术员们说点谎、捞点好处,老王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。带着群狼崽,哪能不给点肉吃?

  很多创业的人总是一遍遍的强调团队人品的重要性。没错,创业伊始,一切都是空白,靠得就是团队成员的相互信任、自觉和奉献。

  但老王办企业都快30年了,员工都几千号人,只要大的规则大家遵守,企业的利润有保障——按老王的说法是10%上下的净利润率,员工的人品也没法苛求。

  其实,老王在这方面是做了不少工作的。他一家四代基督教徒,每个星期天总是放假停产做礼拜,也欢迎员工们参与。他常常自己客串牧师布道,劝人悔改向善。

  他对基督教教义理解精深、信仰坚定,对家人的言行要求很高。但也深知人性复杂、各有追求,手下员工有其利益诉求,只要在一定的界限内,不影响企业大局,那么用生不如用熟,起码知道最坏的程度,心里也有底。看似放任,其实员工、老板心里都有一条线,故能相处做事。

  小王的出走虽然打乱了老王的接班大计,但好在老王还未到高龄,有时间徐徐图之。甜品厂的创业颇有声色,倒是意外之喜,说不定老王家又多出个主业了。

4

  三个公司,各有其成事之道。

  如果按照经济学上“利润最大化”的经典厂商理论,显然很难理解老王的成功。相反,老李倒是更像个成功的楷模:控制回扣,管理更严格,而且上市了。

  但老李的各项财务指标和老王的公司却是颇有差距。

  经济学科班出身的我,开始对此总是难以理解,直到重温罗纳德·科斯的《企业的性质》一文。这是科斯当年拿经济学诺贝尔奖的主要贡献。

  从科斯的角度看,企业就是一组契约,由一个中心签约人(老王)和其他各种人力资本(技术部、采购部等公司员工)与物质资本(厂房、设备等)签订的一系列不完全的契约。

  所谓不完全契约,指的是契约的条款不能事前充分界定清楚,而是可以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另行约定。

  企业的边界(大小)就取决于中心签约人的能力。

  为什么要有企业?或者这样问:同样一个契约或者一个经济行为,比如说让工人A到车间B,为什么要通过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在内部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完成,而不是在市场中由价格机制配置完成?

  这是因为,市场的价格机制是有交易成本——被许多人奉为金科玉律的价格机制,并不是自动、更不是免费就能实现“资源最优配置”的。

  当然,企业内部也有成本,不妨称之为组织管理成本。企业越大,这种成本越高;企业的中心签约人水平越高,越能降低这种成本。当这种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相等时,就决定了一个企业的边界(大小)。

  如果一项经济行为在企业内部实行的成本太高,就会回归到市场中完成;如果所有的经济行为在企业内部市场的成本太高,那就是不再需要这个企业存在了,企业所有的资源和经济行为,都要重新回归到市场中。

  我们可以简单得出一个结论,企业家水平越高,他能管理的企业就越大。

  但管理企业是有成本的,这些成本,并不单单指看得见的财务成本,还有看不见的、可变的组织管理成本。

魔笛离队皇马10号战袍留悬念:2大接班人浮现姆巴佩热门(姆巴佩宣布离队前往皇马)

  老王作为企业的中心签约人,其资产专用性的价值非常高,换个人来,内部管理的成本立马飙升,哪怕是“太子爷”也没辙。

  但老王也不是什么都强。他在技术上无敌,在管理上却逊了一筹。每个管理者都有长处和弱点,老王并非特例。这也决定了他的企业的边界。

  当然,老王如果痛下决心,和小王一道,或者是聘请专业管理人士,好好整顿内部管理,的确有可能把组织成本降下去。不过,这样一来其实就是重新组合其他的资源了,但组合其他资源对本企业进行改造,就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价值吗?

  以小王为例。让他和老王的公司组合的效果好,还是让他和市场其他资源组合(找其他人合伙组建甜品厂)效果更好?其实并没有一定之规。从现实效果看,重新进行资源组合的效果也挺不错,不是非得咬定青山不放松。

  真实世界很精彩,而换个角度看,各种看起来千奇百怪的事情,其实也没有那么难理解了。

  巨会读,原财新传媒副主编叶伟强主持的公众号。分享有深度的信息、知识与见解,共读共成长,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。

发送 【焚】 到金融圈公众号,每天更新【阅后即焚】给你“好看”!